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子公司动态

跟随镜头看现场,走进云南玉溪光伏项目一线

来源: 中国安能集团  日期:06-27  点击:797  属于:子公司动态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大山之中“种太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假如你站在那片土地上,一定能感受到建设者的情怀:面对运输条件的困难,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车拉、骡运、肩挑手扛、无人机运载;面对40多度的酷暑天气,他们建设的心却更加火热和坚定……

不久之后,这个项目即将落成、投产。

这是玉溪新平丙坡光伏项目,由中国安能一局南宁分公司承建的玉溪新平丙坡光伏项目,总投资8.59亿元。

走进玉溪新平县,我们一起用亲身体验和镜头,带你走近这个项目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战——地形      

云南玉溪新平丙坡光伏项目,地处哀牢山脉东麓,跨新平县漠沙镇、扬武镇等地。

汽车从山下行进,因前一日下了雨,路上早已一片泥泞,十分考验驾驶人的技术和经验。山路蜿蜒,连绵不断,也造成车辆直线行驶绝不超过3秒。

从项目部到施工现场的路上每天都要经历1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和数不清的“发卡弯”。

“发卡弯是形容赛道上某个弯角程度的词,比较形象,一般来说,‘发卡弯’角度都接近180度。几趟下来,人都忍不住晕车。”随车的项目人员蒋德佳说道。

作为投身于建设的“90”后,他带着记者来看他们眼中的“山河”,对每一块工作都了如指掌。

绕过一个又一个弯道,我们终于来到项目所在的山顶,由高处向下眺望,一排排太阳能光伏电板,就像“梯田”般错落有致,给山坡披上了一层层“银装”,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战——高温    

与其他地方对比起来,有些特殊的是,这里的工人白班时间从下午4点开始。

由于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白天室外气温能高达40多度。骄阳似火,强烈的紫外线将人的手臂、脖子全晒得通红,“脱一层皮”,是人来到这里必经的第一道考验。

由于光伏组件多为金属材料,放在外面十分烫手,工人们得用水浇在上面降温,戴着手套才能搬运处理。

有时为了准时完成工程进度,工人只得躲在光伏板下作业,才能贪得些许阴凉。

为了安全起见,项目部调整了工人上班的时间,改在下午4点至8点,并且时刻确保各组做好防暑措施。基本上,每个星期,工地上都要派人去领取新的藿香正气水。

需要赶工的时候,白班、夜班两班倒,山坡上热热闹闹。“项目共分7个作业面,高峰期时,工地上最多能有七八百名工人同时在开展作业。”蒋德佳介绍。

虽然降雨会凉快些,但是也会让路面十分湿滑。地表土石经过暴雨侵袭,很容易形成小型的泥石流和小塌方,一下雨,就要赶紧安排人修排水槽,将路面清理清理,维护进场道路。否则耽误了最佳抢险时机,路面垮塌变形了,车上不来,又要影响好几天进度。

战——装备      

在云南有句话“火车不如汽车快”,说的就是云南的地形崎岖、落差大。一些大型的设备、车辆,来到这里全都“失效”,不如本地“土方法”。比如怒江州千年不用的“溜索”,如今再度用来拉货,经济又方便。

光伏项目也采用了这种“云南方法”。装满石料的自卸车和小货卡,到了山坡下,就由当地农户的骡子接力,一斗子、一斗子往上扛。

用骡子上山运送一趟,从石料堆放点到山顶的架空线路施工点,来回最少也得1个小时。

可骡子始终是动物,有些“小任性”。有时候它们不听指挥,撒腿就冲,人在后面追,跑得满头大汗,才堪堪追上,哭笑不得。

在光伏场区,地表有不少破碎的小石子,人员安装危险不说,也容易把材料损坏。项目想了很多方法,最终开会研究决定,架设多组轨道、索道,用于混凝土和支架、组件等材料的运输。项目还采用了较大型的无人机来吊光板,可谓是“土办法”、“洋办法”一起上。

除了运输,项目在打地基上也想了很多方法。

由于施工现场地形陡峭、地质坚硬,周边环境植被茂密,无法用大型设备施工。经过多次考虑,钻孔作业最终采取了“设备+人工”的方式,用人工手持空气钻,配合炸药一点点开挖,并用绞盘将渣土一斗一斗地倒出。

后期,在架空路线的施工点位,都是这样将组件材料运到山顶,再一点一点进行组装和浇筑。

战——集体    

自2022年10月18日项目开工以来,蒋德佳和很多同事都没有休过一天假。

“我们支部目前有13名党员,分散到各个片区和岗位,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哪怕环境条件再苛刻,我们也将坚决完成建设任务,为祖国的青山绿水添一份力。”

项目总体规划装机容量为200兆瓦,新建一座220千伏升压站,占地面积为4720平方米,经9回集电线路将所发电能汇集至升压站,以1回220千伏架空线路接至距离35.8公里的220千伏新平变电站。

该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当地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产业,运行周期内可节约标煤2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2.5万吨、减少二氧化氮排放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200万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上,这支“水电铁军”,一直在致力于持续推进云南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张绿色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素材来源:开屏新闻app

作者:马雯、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