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抢险英雄谱

攻坚克难、敢打敢拼的 “救援虎将” 赵俊磊

来源: 中国安能集团  日期:05-26  点击:2052  属于:抢险英雄谱

赵俊磊,是中国安能一局唐山分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转企后,先后负责南水北调3标和垣曲抽水蓄能项目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等工作。参加工作24年来,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2021年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2022年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记“三等功”。

微信图片_20220526111835.jpg

身材并不算高大的他,指挥果断、敢打敢拼,在部队是带兵“嗷嗷叫”、打仗“顶呱呱”的支队参谋长;转企后,面对巨大压力,他主动请战带头垦荒,打响重返南水北调市场“第一枪”;灾难来临,他挺身在前,带领救援队员战洪魔救灾民,是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百姓牢牢护身后的“救援虎将”。

临危受命,他连夜指挥两路大军迅疾出击

“是!我马上出发。”2021年7月20日,原本准备把两个孩子送回老家的赵俊磊接到河南告急的紧急电话,拿上外套便往单位跑。原本打算一起休个假的妻子站在窗台望着路灯下他远去的身影,早已心领神会。当天,刚从山西垣曲赶回来的赵俊磊,顾不上一路舟车疲惫,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早已使他能随时切入战时状态。河南连日暴雨,多地灾情严重,分公司基指要求救援基地作为第一梯队连夜立即出发,通知近豫几个项目部做好战斗准备。作为分管基地工作的党委常委,赵俊磊立即在装备库前组织紧急集合,简要传达上级指示后,按照预案组织物资装车。21日0时许,带领基地救援队员向郑州挺进。“马上通知垣曲项目部驰援河南!”途中接到命令后,赵俊磊即刻电话指挥垣曲项目部组织兵力雨夜出动。“河南!河南!”对这片中原大地,赵俊磊有着深深的感情。16年前,那时还穿着军装的赵俊磊来到郑州,先后参加了洛郑驻成品油管道、榆济天然气管道河南段等项目工程建设。在这片他辛勤付出过的土地上,承载着他的青春,记录着他的成长。如今,带着救援使命即将重返故地,他既激动又担忧。“各车注意保持安全车距,控制车速!”此时车队进入天津地界,车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两路救援队伍长途机动的境况何其相似。

争分夺秒,他顶风冒雨夜搭舟桥全速救援

到达郑州后,根据集团前指安排。赵俊磊布置好郑州城区抽水任务后,立即带领救援分队紧急赶往开封执行黄河大堤巡察备勤任务。到达任务区域后,现场勘察、组织人员分段巡堤。还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便接到新乡市多个村庄被淹、大量群众被困,需紧急驰援的通知,他立即抽组人员,携2台动力舟桥向新乡机动。站在被洪水冲毁的河堤上,望着汪洋上数个村庄只露出点点屋顶,赵俊磊心急如焚。根据气象预报,降雨仍将持续,洪涝区域水位还要上涨。他知道此时必须抓紧时间,分秒必争。接前指命令后,赵俊磊带着救援队员踩着泥泞,在湍急的洪水上连夜搭建动力舟桥,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洪魔赛跑、与生命赛跑的战斗。持续的暴雨倾盆直下,浇透了鞋帽,在应急灯下湿漉漉的雨衣里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一二三、一二三”赵俊磊和队员们拉牵引绳的号子声响彻湖畔。拼接、锁紧、加油、调试,赵俊磊用沙哑的声音有条不紊地组织,雨夜中和队员们连续奋战,终于将2台长40米、宽8米,重40余吨的动力舟桥搭建完毕。次日凌晨6点,降雨变小,天已渐亮。“出发!”眼里布满血丝的赵俊磊毫不犹豫吹响了开拔的哨声,前稻香村、后稻香村、大清河村……在当地村干部的引导下,赵俊磊和队员们在一片汪洋中挨个村庄寻找。发现村民呼救,赵俊磊便立即吹哨,指挥舟桥驶近停靠、放踏板、拉牵引绳,引导村民排队有序上船。他带领队员们一次次将群众安全送达,又一次次地转身再出发……

 转战多地,他身先士卒敢打敢拼连战连捷

“救援即战斗,党组织叫打哪就打哪!”这是一路上赵俊磊同队员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十余天里,他带领救援队员转战郑州、开封、新乡、卫辉多地,克服疲劳、敢打敢拼,接连打赢灾民转移、巡堤备勤、决口封堵等战斗。在开封,他组织队员分段巡堤,枕戈待旦做好随时抢险准备;在新乡,他和救援队员们栉风沐雨、舍生忘死,累计转移受灾群众1400多人;在卫辉,他勇担封堵材料运输保障重任,为顺利实现牧野大桥段共产主义渠决口封堵作出重要贡献。在一场接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战斗中,赵俊磊始终坚守在一线。经常一场战斗未结束,又要紧急抽组人员赶往下一个战场,多点战斗多线指挥,他都沉着应对、有序组织。在现场,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挑灯夜战、争分夺秒,任雨暴风狂、疲累交织。2010年参建辽宁三湾电站时,赵俊磊右膝受伤,术后一旦长时站立便疼痛难忍。这次河南抢险,他基本上就没有坐着的时候。笔者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斩钉截铁地说:“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执行抢险任务,是党的号召,是我的荣幸,是一名救援队员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负河南人民的期望。”赵俊磊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用责任担当诠释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安能人忠党为民的情怀。


作者: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