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救援行动

中国安能参加青海民和地震救援一线人物速写

来源: 中国安能集团  日期:12-27  点击:743  属于:救援行动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受地震影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局地泥流,房屋道路受损,多人被埋。大型挖掘机轰鸣,24小时运转不停,挖掘翻动一斗斗泥浆,全力开展人员搜救;救援队员全力以赴,日夜兼程与淤泥斗争,寻找失联人员、抢通道路作业。连日来,中国安能救援队奋战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泥流”现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

风雨同舟 守望相助 第一时间驰援地震灾区

地震发生后,中国安能集团(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从北京、江西、江苏、四川、重庆等方向迅速调派205名专业救援力量,携带包括生命探测仪、全站仪、应急机械化桥、挖掘机、装载机等救援装备来到灾区。

拥有15年兵龄的胡祥喜,是中国安能二局常州分公司羊曲项目部最早从青海羊曲出发抵达震区的先遣队员之一,从19日中午12时一直到20日中午12时,胡祥喜饿了就啃一口随身携带的面包,渴了就喝一口冰冷的矿泉水。用他的话说:“只要内心是赤诚炙热的,再冷的水都是热羹。”

抢险现场协调指挥

这个“老黄牛”在先期工作完毕后又投身到现场指挥任务中,项目书记罗友全看胡祥喜双手已经冻得发红发紫,眼睛也布满了血丝,赶忙催促他去休息,执拗的胡祥喜在队员们的劝导下最终回到休息区浅浅睡去,但深夜的几波余震让胡祥喜彻夜未眠,他回想起了曾经在参加抢险救援的一幕幕画面,那些以身赴险、拼尽全力的战友面孔历历在目:“我可是标兵中队的老战士,怎能在此刻退场”,随即毫不犹豫地穿好衣物向充满机器轰鸣声的救援现场奔去。

“怎么样才能走上一线,为抗震救灾尽一份力……”得知家乡甘肃发生地震后,正在重庆巫山进行工程练兵的中国安能三局重庆救援基地队员窦东东,被这件事情困扰着,深感遗憾时,在收到基地要抽组力量前往支援灾区的消息后,“书记,我家是甘肃的,我想去家乡抗震救灾,让我去吧!”窦东东斩钉截铁地请战。

搭建应急救灾帐篷

得到批准后,窦东东简单收拾行李后便随即出发了,巫山到甘肃1000余公里,他与其他救援队员轮流驾驶救援车辆,历经10余个小时才到达现场。到达现场第一时间便投入了抢险救援中。窦东东和抢险队员们搭帐篷、拉电线、搬运物资,总是冲在最前方,毫不含糊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以确保灾区群众的安全。

与时间赛跑 与低温斗争 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距震中20公里,地震引发的砂涌使村里的房屋、路面均遭受影响,震后次生灾害造成多人被埋。根据任务安排,中国安能承担的主要任务为在草滩村3号点、4号点、5号点区域,利用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开挖清淤,搜寻失联人员。

泥流的出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给救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泥流造成了很厚的淤泥,道路不通,草滩村的房子大部分被淤泥掩埋,淤泥高度多在3到4米。淤泥重量大、密度大,只能依靠重型机械清除。由于“泥流”状态不稳定,白天温度升高时,“泥流”会融化变得稀软,经常出现挖掘机挖掘后不久,周边的淤泥又迅速回填的情况,挖掘难度非常大。夜间温度降至0度以下时,“泥流”会结冻变硬,对挖掘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加注油料

“灾情严重,我没时间去考虑,我只想抢险打头阵。”作为经验丰富的工程机械操作手,中国安能三局重庆救援基地操作手杨冬东随队伍千里驰援,到达后立即进行设备检查、场地勘测、规划等工作,看到大面积的泥流,天气寒冷、余震不断,让人感到无助和绝望,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杨冬东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他意识到清淤搜救刻不容缓。随即他主动请缨担任1号点位操作手,连续奋战三个夜班,现场指挥员劝他休息,但他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多年的抢险经验也让他有底气,还是说:“我没事,我还能坚持。”刚感觉口渴想喝口水,没想到水也结冰了,他顾不上太多,忍着冰冷喝了一点,瞬间透心凉,说着又继续投入到战斗中。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圆满完成了打通道路、清理淤泥、联合搜救等多项任务。

抢险正值寒冬,最低气温普遍低于零下10度,夜晚平均气温更是骤降至零下16度。随着时间向夜晚推移,灾区温度直线下降,疲惫、寒冷等一系列问题向救援队员逐渐袭来,中国安能二局常州分公司抢险救援大队三分队分队长蒋炎圣深知夜间抢险面临的困难将会成倍上升,便默默把自己编排进了情况最为复杂、工作量最大的5号点抢险区域,并在工作群发送了一条消息:“当前任务比较紧急,大家都比较辛苦,今晚我来负责五号点的抢险工作。”

现场调度指挥

救援队员们明白蒋队长从抵达灾区后一直马不停蹄地开展救援工作,纷纷被蒋队长这股不辞劳苦、敢为人先的韧性所打动,主动请缨承担夜间抢险工作。抢险救援大队备勤分队负责人赵光辉一直在负责5号点的抢险工作,刚接受完常州电视台采访的他,看到群里消息后赶忙找到蒋队长,申请继续担负5号点夜晚的开挖搜寻任务:“蒋队长,你都一天一夜没休息了,晚上5号点就交给我吧,再说了,我进老三中队时间比你早,标兵血脉可硬着呢。”蒋队长看着面颊冻得通红的赵光辉,清楚他已经强顶严寒在5号点抢险区域协调指挥超过12个小时,自然不忍让他继续透支身体,便争夺起了挑灯夜战的“资格”,最终还是大队长一声令下:“争什么争,服从组织安排,你们两个等待通知就行了”。

勇作主心骨 争做贴心人 党旗红飘扬陇青大地

在这支两百多人的队伍中,党员比例高达百分之70以上,党员人数达到140多人。关键时刻尽显担当,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他们坚持党员骨干模范带头、冲锋在前,在救援行动中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做到前指有党委、分队有支部、关键部位有先锋岗、难点区域有突击队。在面对救援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时,没有一个人叫苦和退缩。广大党员勇做抗震救灾的主心骨,争做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在救援一线,为群众的安危冷暖,日夜奋战。

地震发生后,袁艺第一时间抽组精干力量编成抗震救灾应急分队,人员集结、车辆编组、设备出库、物资就位,迅速做好抗震救灾准备。19日14时,他带领6台任务车辆携带通信、照明、保障类共28 台(套)装备紧急驰援受灾较重的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所有车辆注意安全,路上有积雪”“兄弟们,温度下降了,没有厚衣服的下个服务区领取保暖衣物”,1000余公里的车程,袁艺全神贯注,不仅要时刻关注队伍行进状况,还要把每名队员照顾好。抵达任务区域后,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对接有关部门和人员,受领任务。灾情就是命令,刚在大河家镇搬运完20余吨物资,电话又响了,“地震引发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局地砂涌,村里的房屋、路面均遭受影响,震后次生灾害造成多人被埋,目前失联群众主要集中在金田村和草滩村,请迅速救援。”袁艺毫不犹豫,立即带领操作手前往,在零下10余度的天气中,争分夺秒,彻夜奋战,尽最大努力清淤和搜救。

转运物资

赵显波是中国安能三局成都基地战训保障分队分队长。险情发生后,他带领车队星夜兼程1000余公里,积极克服机动路线长、冬季天气严寒等不利因素,通过合理调整人员在车上休息、车上啃干粮等方式,保证开进途中不停歇,确保了人员装备安全迅速到达灾区现场,并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抢险任务中。面对救援现场的沙尘天气能见度低、作业面交叉复杂、低温天气等困难,他主动请缨担负最繁重的任务,初到现场就连续完成3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续抢险每日休息时间不足5个小时,每日组织人员在现场交班确保抢险行动衔接顺畅、统计好工程量及时形成日报,组织分队进行研究分析,有力地为后续任务的高效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12月24日夜里,中国安能搜救出任务区域内最后一名失联者,圆满完成人员搜救任务。中国安能救援工作从“搜救加清淤”转入“清淤和受灾现场整理”阶段。这名失联人员的遗体是由中国安能二局常州分公司95后挖掘机操作手魏良园“挖”出来的。 

现场清淤

第一次经历泥流这种情况,救援难度比以往要稍大一些。魏良园说道,因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比较重,在淤泥中,挖掘机车轮很容易陷进去,淤泥再遇上水,进一步增加了救援难度。在以往的地震救援中,作为挖掘机手,魏良园的任务多是清理建筑物,挖掘面大都有硬基础,在淤泥上很难走,走一步就要探一步,挖掘机的动作减速,力度也变得更为轻。除了挖掘,他还要时刻查看是否有被困人员的迹象。

为了精准搜救失联者,魏良园开着30吨重的大型装备,进行“撒胡椒面儿”式地挖掘,挖起一铲土,反复抖动挖掘机小臂,将泥土一点一点从铲斗中撒下来,生怕漏看与失联人员有关的痕迹。在青海震区救援的7天6夜,魏良园同很多救援人员一样严重缺觉,很多人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他说,作为年轻人在救援现场一定是“来之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