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救援行动

中国安能集团参加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纪实

来源: 中国安能集团  日期:01-03  点击:1133  属于:救援行动

当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划破黑暗之际,一辆辆重型运渣车从草滩村的村道上呼啸而过,等候装料的大卡车发出“突突突”的声音,排气管偶尔喷出的气息“嗞”的一声,吹起路面上一层尘土,这是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通往金田村主干道的情景,中国安能专业救援队的临时指挥部就驻扎在离受灾现场不足百米远的一间民房里。

受灾现场航拍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造成甘肃、青海多人遇难、失联,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巨量的泥流涌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金田村和草滩村,65栋房屋被掩埋。

铁心向党,千里驰援奔赴灾区

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地震发生后,中国安能集团党委根据就近用兵原则,按照应急管理部调度指令,派出由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郭建和带队的工程、水文、地质专家组当天赶赴灾区,同步抽调中国安能第二、三工程局所属常州、成都、西安基地和重庆救援队以及青海羊曲、山东泰安练兵项目部,共396名专业救援力量,携带多功能救援挖掘机、大功率装载机、生命探测仪、应急机械化桥以及各类车辆等189台救援装备,于19日凌晨从6省(区)9个方向驰援灾区,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工程救援专业力量。

  

救援队员集结出动

地震当晚,甘肃、青海等地震感强烈,远在青海兴海县羊曲水电站练兵项目部的罗友全正在值班,打开手机,发现朋友圈里都是地震的消息,“震中在积石山,震源深度……”罗友全赶紧测算到达震中所需要的时间、路线,准备好出动车辆和设备,凭借多年的抢险经验,罗友全立即召集人员,做好出动准备。这一夜,他和队友们都没有好好休息,刚刚吃完早饭就接到基地指挥中心下发的指令,紧急赶赴震中积石山。

常州方向——中国安能二局常州分公司第一时间从常州救援基地、山东泰安练兵分队等地抽调50余名救援队员,携带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26台(套)装备于20日凌晨3时全部抵达受灾区域。

重庆方向——中国安能三局重庆救援基地抽组救援骨干36人携带28台(套)装备千里驰援甘肃省临夏州。

成都方向——中国安能三局成都基地抽组43人,携带多功能挖掘机、全地形救援车、应急机械化桥等21台(套)重型装备,以全程摩托化的方式,通过“驾驶员+车长+安全员”分组轮换的方式,昼夜不休,历时20余小时,于12月20日上午抵达青海民和灾害核心区。

各方救援力量奔赴灾区,中国安能集团指导组在途中快速研判情况——

“我们要发挥工程救援的专业优势,在关键时刻关键部位为国家和百姓分忧解难。”郭建和表示。

在积石山协助搬运救灾物资

快!快!快!人民至上,分秒必争。

得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发生超大面积泥流致多人被埋的情况后,中国安能前方指导组将救援力量分两个方向部署到灾区,一部分前往积石山震中对接任务,承担大河家镇物资搬运、帐篷搭建、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一部分直接开进到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金田两个村庄。

重型设备抵达现场

一辆辆拖车携带大型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救援作战装备抵达草滩村。集团安全总监王永平带领专家组成员快速侦测灾情,制定抢险方案。根据任务划分,中国安能承担草滩村3号、4号、5号点区域,利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开挖清淤,搜寻失联人员。

铁胆攻坚,人员搜救刻不容缓

泥流袭击后的村庄,淤泥平均厚度3米,有的地方达到5米,道路和不少房屋被毁,中国安能前方指导组根据现场情况,制定“顺路开挖、挺进中心、由点拓面、网格搜寻”的战法,剥开覆盖层,对泥流造成的失联人员展开搜救的同时抢通关键道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之时,彰显国家队速度。

挖机交错作业

黑夜、淤泥、寒冷、余震……这次高原地震救援存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作为参加过多次重大灾害救援的中国安能专业救援队,他们很快找到了“下手处”。

根据联合指挥部明确的失联人员点位,救援队员着力打通村中主道路,采取“反铲接力开挖,装载机转运,双向进占,自卸车出渣,定点搜寻”的处置方式进行开挖清淤,同步拓宽工作面,从南北两侧向核心区域挺进进行搜救。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指导组将原本部署在甘肃积石山的力量全部调往青海民和。

巨大的泥流覆盖区域,挖掘机械摆布在不同的路口要津。为全面掌握现场情况,无人机测绘仪,全站仪等装备在现场及时获取一手信息,通过科技赋能为排兵布阵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经验丰富的挖掘机操作手,中国安能救援队员郭胜利随队伍从常州千里驰援。当他在现场看到大面积的泥流,以及天寒地冻、余震不断的恶劣环境时,他意识到清淤搜救刻不容缓。作为一名党员,他主动请缨担任操作手。在连续几天时间里,郭胜利以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奋战在现场,不放过一丝希望。

经过3天的战斗,21日15时,中国安能承担的任务区域内5名失联人员被找到,但最后1名失联人员的搜救工作进入了“胶着”阶段。

为了加快搜救进度,12月23日晚,中国安能现场指挥部提出将搜救范围整体划分为四个区域进行“搜救加清淤”的安能方案,得到联指的高度认可。中国安能承担1、2号区域失联人员搜救和清淤任务。

与时间赛跑,和严寒抗争,搜救进入最吃劲阶段。作业面上,十几台挖掘机交错作业、相互接力、转运抛料,将翻挖到最外侧的渣土运往4公里外的弃料场。现场机械轰鸣,24小时运转不停,挖掘机操作手聚精会神,驾驶设备进行分层开挖和“撒胡椒面儿”式地抛料,挖起一铲土,反复抖动挖掘机铲斗,将泥土一点一点撒下来,确保不放过任何发现失联者的机会。

夜间搜救失联人员

“看似在挖一个点,实际上撬动了整个工作面的淤泥,因为泥流的含水量很高,会不断往低处流动,前期搜救面推进进度不是很明显。”中国安能二局现场工程师胡继峰说道。

日夜兼程与淤泥斗争,救援队员全力以赴。此次救援可谓是“危机四伏”,人和装备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泥坑,有时挖掘机整个机身会陷在淤泥里“无法自拔”,不得不依靠其他“小伙伴”施以援手。

两台挖掘机“手拉手”爬出泥坑

“第一次经历‘泥流’这种情况,救援难度比以往要稍大一些。”搜救出最后一名失联人员的挖掘机操作手魏良园表示。因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比较重,在淤泥中,机身很容易陷进去,淤泥再遇上水,进一步增加了救援难度。在以往的地震救援中,作为挖掘机手,魏良园的任务多是清理建筑物,挖掘面大都有硬基础,“可以放开手脚干。”这一次在淤泥上很难走,走一步就要探一步,挖掘机的动作减速,力度也变得更轻。除了挖掘,他也要时刻查看是否有被困人员的迹象,“精神一直很紧绷”。参与救灾的各级指挥员平均每天睡眠不足五小时,挖掘机操作手高强度工作,进行两班倒作业,确保人停机不停。

一名队员手持信号旗指挥交通

在现场指挥员科学高效的指挥下,挖掘机操作手和安全员、消防观察手的通力配合下,经过24小时地毯式搜索,12月24日22时,中国安能搜救出任务区域内最后一名失联者,圆满完成第一阶段人员搜救任务,实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节点目标。

铁肩担当,高效完成清淤任务

根据有关部门测定,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泥涌,堆积体方量估算约有120万-160万方。淤泥含水量高、黏性强,白天温度升高时变得稀软;夜晚温度降至零下,又结冻变硬。

清淤相较搜救任务而言,速度大大加快,中国安能的任务面一天一个变化。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清淤效率,现场指挥部决定每天早上七点,晚六点准时召开交班会,研究抢险任务推进,集智攻关,统一部署各单位人员和装备,确保达到效率最大化。

一线指挥

集团安全总监王永平一天24小时不定时巡查任务区域,随时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力量部署。午夜时分,在现场与各级指挥员一起研究图纸,确保每个点位能够按照要求推进,确保每名指挥员非常清楚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抢险过程中,人员和装备不能出安全问题,淤泥覆盖区域暗沟水渠多,你们要确保绝对安全。”王永平再一次叮嘱现场指挥员。

中国安能二局副总经理吴春波不但要指挥现场作战,还承担了抢险队伍力量的对外协调任务。从抢险开始,他的电话就一直响个不停,任务对接、资源协调,几天下来,平均每天走路超过3万步,因为超负荷运转,下嘴唇上起了好几个泡,没洗过一个澡。

“尽管困难重重,但作为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战斗在最前沿、冲锋在第一线,一级带着一级干,这是水电部队的光荣传统。”吴春波讲道。

救援队员火堆取暖

夜间现场的温度低至零下16摄氏度,在各个工作面上,大家就近寻找可燃物,依靠火堆取暖。各级指挥员昼夜鏖战,紧盯工作面,挖装运、道路保通、弃料场维护等多支力量高效配合。

中国安能三局副总经理周刚在白班全程带班的情况下,后半夜还不定时到作业面查看进展情况,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

“为了提高抢险效率,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一线队员从早到晚几乎很少喝水,大家的嘴唇很干,但仍在夜以继日地干。”周刚说道。

经过72小时的奋战,12月27日,中国安能率先完成任务区域内所有淤泥清理任务,调整后的1、2号区域形象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基本恢复到了地震前的情况。

“中国安能确实是工程救援的国家队,你们制定的方案科学合理,落实工作坚决有力,效率极高。”此次青海震区指挥部总指挥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政治委员贺卫民表示。

完成清淤后的现场航拍图

27日后,根据现场联合指挥部的要求,中国安能进一步向南拓展工作面,继续承担还未完成搜救工作的任务区域一半面积。中国安能集团安全总监王永平被联指任命为清淤搜救总指挥,统一指挥整个工作面的清淤工作。

经过彻夜战斗,12月31日凌晨1点,最后两名失联人员被找到。

在此次救援工作中,中国安能搜寻出失联人员6名,翻挖淤泥39.8万立方米,转运淤积体17.13万立方米,场内倒运1.49万立方米,修筑应急便道1265米,填筑石料7890立方米,平整场地4.5万平方米,打通道路6条(1130米),铺设钢板11块、拆除危房21栋,为此次青海震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

铁骨奋斗,牢记使命为国而战

在参加抗震救灾的中国安能近400人队伍中,党员比例高达百分之70。关键时刻,党员骨干模范带头、冲锋在前,在救援行动中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做到前指有党委、分队有支部、关键部位有先锋岗、难点区域有突击队,在面对救援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时,尽显担当,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人退缩。

实时做好协调保障的马开甲

中国安能三局办公室综合管理负责人马开甲是甘肃积石山县人,地震发生后,得知消息的马开甲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要求赶赴灾区。作为土生土长的积石山县人,马开甲对灾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也非常熟悉家乡的情况,这使他成为抢险救灾工作的最佳“向导”。在向灾区出动途中,马开甲与家人联系,实时了解灾区的最新情况,为抢险救灾提供宝贵的信息资源,抵达灾区后,他又承担了救援队伍之间的联络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负责队伍的物资和生活保障,让奋战在一线的救援人员无后顾之忧。虽然他家就在离民和县草滩村20公里外的积石山,他却“三过家门而不入”,选择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实干担当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卢世超在一线指挥交通

地震发生后,作为中国安能重庆救援基地生命探测仪操作手的卢世超随队千里驰援。此时,他刚出生的孩子尚未满月,作为一名护士,卢世超的妻子非常理解他,得知丈夫要去支援甘肃,还在坐月子的妻子鼓励卢世超:“你放心去吧,别担心,我能行。”

卢世超和战友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了13天,转运物资、抢通道路、清理淤泥、联合搜救连轴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孩子满月当天,他通过手机视频和家人远程团聚,分享孩子满月的幸福时刻。卢世超讲到:“作为一名工程救援国家队的救援人员,抗震救灾是责任,更是使命,错过小孩满月,有点遗憾,但我不后悔。”

尹永殿在现场指挥搜救

当接到救援出动的任务通知后,常州抢险救援大队大队长尹永殿正在医院陪伴发烧的孩子,他深知,作为基地主要领导,如果不前出一线,常州基地的士气和战斗力将深受影响,尹永殿只能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交给妻子,带领抢险队员从常州穿越2000公里赶赴灾区一线。攻坚几个昼夜后,他的嗓子逐渐沙哑,肿痛的扁桃体像一根钢钉横亘在他的喉咙之中,他仍然强忍疼痛在现场协调指挥。

“两个孩子烧成这样,没能陪在你们身边实在愧疚。”吃饭间隙,尹永殿面对屏幕对面的妻子声音颤抖不已,但妻子却叮嘱他“注意安全,保重身体!”还未等尹永殿回应,对讲机里传来了新的指令,他只能匆匆挂断电话,再次起身向着党员突击队队旗飘扬的泥沙中走去。

党员骨干冲锋在前

历时近半个月的战斗,中国安能圆满完成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任务,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充分发挥“水电铁军”精神,扛起万千重担,攻坚克难、敢打必胜,在一次又一次重大任务中,书写了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经典篇章。